1、校園數字化:網絡教學隨著網絡教學的開展,學校將逐步形成依托校園網絡的數字化校園環境。包括教學資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統,教學管理(包括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學生管理、考試成績查閱、緩考申請等)系統,電子校園(包括實時授課、點播、答疑、作業提交等系統以及數字圖書館等)等等。
2、教材的科學化:根據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媒體和超連接的特性,網上教材將趨于多媒體化、非線性化;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教材更新迅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將有利于學習者的意義建構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3、學生主體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了認知的主體,從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從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地學到帶著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從按部就班的學習到自定步調自定目標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而教師角色將逐步發生變化,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講授者變成信息組織、編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
4、教學組織形式多元化:突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個別化學習、協同學習、課堂教學、遠程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5、學生素質合理化:網絡教學開展有利于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素質結構更為科學合理。
6、學校開放化:傳統的"學校",是限于圍墻的學校。廣播、電視教學已經突破了這一模式,網絡教學特別是遠程網絡教學的開展更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概念,使學校成為開放、虛擬、社會化的學校。為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