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蜓芯繖C構的學生為取得學位,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科學研究、科學試驗成果的書面報告。學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1180年巴黎大學授予第一批神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答辯制度是由德語國家首創的,以后各國相繼效仿。
凡經答辯通過的學位論文,一般都是具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能顯示論文作者的專業研究能力。由于各國教育制度規定授予學位的級別不同,學位論文也相應有學士學位論文、碩士(或副博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之分。其中博士學位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20世紀中后期,世界上每年產生的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約10萬篇左右。學位論文除少數在答辯通過后發表或出版外,多數不公開發行,只有一份復本被保存在授予學位的大學的圖書館中以供閱覽和復制服務。
為充分發揮學位論文的參考作用,一些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將其制成縮微膠卷,編成目錄、索引,并形成專門的學位論文數據庫。也有少數國家對學位論文進行集中管理,如英國學位論文統一存儲在不列顛圖書館,不外借,只對外提供原文的縮微膠片;日本的學位論文也由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統一管理。1938年起美國的大學縮微膠卷公司編輯出版《國際學位論文文摘》月刊,分A輯(人文與社會科學)、B輯(科學與工程),1976年增加C輯(歐洲學位論文,季刊。)該公司1973年出版的《學位論文綜合索引》報道了1861~1972年美國、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國家的400所大學的學位論文41.7萬篇,可按主題和著者姓名進行檢索。
|